正文

江阴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2022 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 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上下深入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各项决策部 署,统筹开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 工作,主要指标预计完成情况如下: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左右; 

(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6.8%(扣除留抵退税因素);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7%左 右; 

(四)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

(五)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0亿元;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正增长;

(七)进出口总额增长 6%(以人民币 计); 

(八)实际使用外资 9.5 亿美元(上报 数); 

(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别增长 3.8%和 5.3%;

(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十一)万元GDP能耗下降3%; 

(十二)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 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削减完成上级下达的目 标任务; 

(十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 79.2%。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主要情况 


(一)巩固发展成果,全力稳住经济运 行。惠企政策精准发力,工业经济保持平 稳,服务业发展稳中有进,产融结合持续深 化。

(二)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发展动 能。科创成果持续显现,创新主体加快培 育,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三)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激发发展活 力。重大战略有序推进,多项改革力度加 大,对外开放活力涌动。

(四)聚焦品质提升,扎实推进城乡建 设。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更新步伐加 快,城市治理更加精细,乡村振兴深入推进。

(五)推进绿色发展,有效提升环境品 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化污染防治攻 坚,提亮城市生态底色。 

(六)维护社会稳定,牢牢守住安全底 线。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深化安全生产 专项整治,社会大局安定有序。 (七)践行共建共享,大力改善民生福 祉。持续强化各类保障,加大教育资源供 给,加快建设健康江阴,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主要目标和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 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进军新征程的奋进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 重大。基于国内外形势、上级要求和我市实 际情况,建议2023年主要目标安排如下: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以上;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6.5%左 右;

(四)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 左右; 

(五)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0亿元;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7%左 右;

(七)进出口总额保稳提质;

(八)实际使用外资9.5亿美元; 

(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与经济 增长保持同步; (十)城镇新增就业 2.3 万人,城镇调查 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

(十一)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上级下 达的目标任务; 

(十二)化学需氧量、氨氮、挥发性有机 物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量完成上 级下达目标任务;

(十三)PM2.5年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 天数比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 ,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为实现以上计划目标并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23年重点抓好以下几个 方面工作: 


(一)激活发展动力,在巩固发展态势上 实现新突破。坚持扩大有效投资。用好重 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推动长电微电 子微系统集成制造、远景智能电池等项目建 设,确保盛合晶微12英寸集成芯片、恒润传 动风电轴承等项目竣工投产。积极发挥政 府投资作用,全年实施政府投资项目136个、 完成投资262亿元。推动产业转型提升。聚 焦智改数转,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 智”,完成规上企业数字化诊断800家。实施 优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确 保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突破150 家。深入推进两业融合试点,大力发展现代 物流、信息服务、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业品牌企业,力争年内服 务业重点骨干企业达到150家以上。全力提 振消费需求。精心组织开展各类促消费活 动,推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休闲娱乐等消 费回暖,拓展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托 育等消费增量。加快文化、体育、旅游产业 深度融合,办好旅游节庆活动。


(二)聚焦创新驱动,在科技创新能力 上实现新突破。强化创新主体培育。聚焦 “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建设,不断提升区域 创新能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高新 技术企业总数达 1000 家,入库科技型中小 企业超 2000 家,新增无锡市雏鹰、瞪羚、准 独角兽企业培育入库超260家,万人有效发 明专利拥有量达33件,主导、参与完成国内 外标准制(修)订79项。积极对接国家和省 级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霞客之光”创 新攻关计划,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 100 个。 加快科创载体建设。新开工建设科创载体 100 万平方米、投用 80 万平方米,引进科创 载体运营机构 家以上。鼓励企业研发机 构提档升级,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家、无锡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主动对 接大院大所等高端创新资源,引进设立新 型研发机构或分中心,新增省级以上研发 机构 15 家。完善创新体系构建。做强“霞 客杯”创新创业大赛等招才引智品牌,强化 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新增高层次人才800 人、高技能人才 6000 人,人才总量达 54 万 人。加强金融赋能创新,用好“苏科贷”“锡 科贷”等科技创新金融产品,打造全社会包 容开放的创新环境。


(三)坚持深化改革,在开放融合发展上 实现新突破。进一步提升改革能效。稳步 推进“4+1”功能区调整建设。聚焦政务服务 数字化转型,打造政务服务体系 2.0 版本。 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执法改革,优化镇街赋权 事项,实现部门监管与综合执法高效协同。 全面落实省第四轮农村改革任务,稳妥推进 农村宅基地改革。纵深推进工业园区升级 改造。盘活腾退提升土地 1.3 万亩、其中集 中连片 4000 亩,形成千亩以上可用地块 个,建成一批中小微产业园、主题产业园。 加快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向南加速 锡澄一体发展,与锡山区、惠山区合作推进 锡澄协同发展区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粤 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发挥 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江阴实践基地等作用, 持续导入科创人才项目。向北完善江阴— 靖江工业园区体制机制与合作模式,促进两 地实现更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向东主动 服务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积极承接各类 优质资源溢出;深化澄张虞一体化发展,启 动示范区规划研究。向西加强与常州天宁 区、经开区沟通交流,联合开展锡常协同发 展先行区规划建设。进一步提升开放水 平。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欧盟 等市场潜力,培育一批特色服务贸易、服务 外包企业,发展跨境电商新兴业态,支持本 土龙头企业加快全球布局和兼并重组,实现 对外直接投资4.5亿美元。深化无锡(江阴) 港与上海港等合作,释放启运港退税政策优 势,全年实现货物吞吐量3.5亿吨、集装箱运 70万标箱。做优综保区“五大中心”功能, 推动综保区实现争先进位。


(四)加速产城融合,在推动城乡协调发 展上实现新突破。坚持规划引领。完成市 镇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加大各类专 项规划衔接力度,深化完善“一湾一谷”、城 市更新地区、高铁新城区域规划设计。做好 用地保障。加快澄江街道、城东街道、云亭 街道、南闸街道、徐霞客镇、青阳镇、月城镇、 周庄镇、祝塘镇、顾山镇、华士镇、新桥镇、长 泾镇、璜土镇、夏港街道、利港街道、申港街 道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的编制。推动城 市更新扎实开展省美丽宜居城市试点,推 进中心城区、青山未来城、北大街历史文化 街区等城市重点片区建设。做好征迁安置, 创新安置补偿模式,启动建设安置房120万 平方米、建成35万平方米,加速推进已交付 安置小区不动产办证工作。启动省园博会 核心区建设,全力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完善交通设施加快路网建设,南沿江城际 铁路开通运营,锡澄S1线通过项目验收,滨 江路(城区段)、长山大道一期、锡澄路一期、 新澄杨线一期等快速化改造项目加快推进, 盐泰锡常宜铁路、沿江高速拓宽改造工程开 工建设实施精细管理深化打造“全国最 干净城市”三年行动,推动21条背街小巷整 治提升,建成“席地而坐”城市客厅5个,拆除 违建100万平方米,新增城区停车泊位2500 个。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 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推进10个镇级农业 产业园、100 个村级特色园建设。加快完善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新建30个农村生活污水 治理项目。启动新一轮美丽农居建设,建成 12个先行示范点,争创无锡市级以上特色 田园乡村11个。


(五)擦亮发展底色,在生态文明建设上 实现新突破。坚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实 施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两高”项目清理,推 动重点行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争创国家级 绿色制造示范单位1家、省级绿色工厂5家、 省星级绿色港口4家。推进降危减化,加快 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关停化工生产企业家。推动秦望山绿色循环产业园高质量发 展。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开展大气污染重 点行业集群整治、微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 确保城区 PM2.5 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比率双改善。压实河长责任,突出源头治 理,确保69条新一轮环境综合整治河道水质 比例提升至90%国省考断面和主要入 江支流水质优比例继续保持100%。落实 危废全过程规范管理推进一般工业固废综 合处置,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确保污染地块 100%安全利用。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扎实 推进长江大保护,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 渔”,加大土地修复和岸线腾退力度,建好千 亩长江生态湿地等生态景观。启动国家森 林城市创建,开展黄山北坡等区域生态修 复,启动白屈港长江湿地保护小区建设,林 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达25%27.8%


(六)做好民生实事,在安民心增福祉上 实现新突破。加快富民增收步伐。加大就 业创业扶持,提供就业岗位6万个,扶持自主 创业5000人,带动就业1.6万人。完善社会 保障体系,社保扩面3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 老保险参保缴费率90%以上,城乡居民基本 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 待遇稳步提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提高 至每人每年1440元左右。完善社会救助体 系,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救助政策,兜住民生 保障底线。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发展。启动 五星幼儿园、南菁高中实验学校城西校区等 建设,推进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华师大江阴 实验学校、南师大江阴实验学校等建设,澄 西高中、滨江实验学校等建成投用。完成中 医院异地新建项目建设,妇幼保健院改建稳 步推进,提高优质医疗资源供给能力。精准 保障“一老一幼”,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完成两家镇(街)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建设,全市65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健康管 理率达63%,每千人口拥有 岁以下婴幼儿 托位数达4个,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 市。组织开展市民文化节等群众性文体活 动,高质量完成省级以上体育赛事承办。 推进室外全民健身设施更新管护,推动健 身步道建设和体育公园改扩建工作。加强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 园江阴段建设,完成适园等“百宅百院”活 化利用项目 个。创建更安全社会环境。 推动疫情防控工作重心转向“保健康、防重 症、护稳定”,持续提升医疗救治、药械保供、重点人群和场所服务保障能力,最大程 度降低疫情对市民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 的影响。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聚焦化工、冶 金工贸、城镇燃气等重点行业,推进安全生 产专项整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 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确保安全 生产事故起数、亡人数持续“双下降”。深 化平安江阴建设,依法严打涉黑恶、食药 环、电信网络诈骗、侵害弱势群体等重点违 法犯罪,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预计完成情况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226.83 亿 元。其中:税收收入 178.68 亿元,全市一般 公共预算支出预计完成244.53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预计完成情况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 109.09 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预计完成 148.37 亿 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预计完成情况 我市年初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2.11 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 1.38 亿元。 2022 年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全部调整 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并从2023年开始, 不再单独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预计完成情况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完成31.79 亿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预计完成 34.11亿元,累计结余9.64亿元。 


五、债务限额和余额情况 预计 2022 年我市政府债务限额 281.19 亿元,2022年底全市政府债务余额为263.27 亿元。


六、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工作重点


1.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支持经济稳健运行 加强收入组织管理,促进财政收支平稳 运行。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 政策。二是全力推进税费协同共治。三是 继续挖掘非税增收潜力。


2.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提升基本公共服 务水平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节 用裕民,支持共同富裕。全市财政用于民生 方面支出近20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的81.6%。一是支持卫生健康事业。二是支 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三是支持教育事业 发展。四是促进生态环境提升。五是助力 乡村振兴战略。 


3.加强资金筹措管理,保障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围绕“南征北战、东西互搏”发展战 略,为霞客湾科学城、苏南沿江高铁、锡澄S1 线、第二过江通道、锡澄路快速化改造、滨江 路快速化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 障。二是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做大做强江阴 市政府投资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 效应。三是支持工业园区升级改造,推动工 改公司实体化运作,提高资金保障效益。四 是持续推进城市更新,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市 场化的方式参与更新改造,为塑造城市特色 风貌打下了坚实基础。五是大力实施产业强 市战略,推动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成长, 支持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4.大力推进财政改革,优化提升治理能力 一是严格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出 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优化支出结构促进财 政平稳运行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二是出台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深化税费协同共 治的实施意见》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江阴市税费协同共治保障办法〉的通知》,不 断深化税收“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 境。三是修订出台《江阴市市级财政专项资 金管理办法》,理清专项资金部门职责与分 工,规范专项资金的设立、调整、撤销、执行、 绩效管理、监督,明确专项资金投向和支出责 任,强化绩效管理与信息公开要求。四是扎 实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结合工作实际, 加强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研 讨,不断探究优化方向,将全市镇街园区纳入 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五是稳步推进预算管 理提质增效,在实现项目绩效管理全覆盖的 基础上,突出“绩效导向”,促进预算精准编 制,将绩效和预算深度融合,加强绩效评价及 预算论证结果运用,促进部门提高绩效管理 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六是全面推进电 子票据改革,目前所有非税开票单位已全面 推开使用电子票据,每年可减少财政票据印 刷费支出200余万元。


5.持续强化国资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效益 一是优化提升国资布局。优化国有资本 布局结构,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性重组和 专业化整合。二是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依 据董事会授权,企业经理层放开手脚,大力 推进改革,牢牢抓住劳动、人事、分配“三项 制度”改革,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市属 企业和子企业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 和契约化管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三是推 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 资、并购重组等方式,与国有资本和民营资 本进行股权融合、战略合作,吸引各类优质 资本聚焦国企,围绕秦望山环保产业园,南 沿江高铁站、第二过江通道等重大项目建 设,与各类优质资本共同成立混合所有制子 公司8家。四是优化国资监管体系。转变监 管职能,一手抓监管,一手抓服务。监督企 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更加完善。 以流程最简、程序最优、效率最高为目标,围 绕管好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 回报等重点,梳理优化监管清单。


2023年财政预算草案 


一、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2023 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 239.3 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 251.01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2023 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 176.87 亿 元 ,政 府 性 基 金 预 算 支 出 安 排 217.09亿元。


三、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 2023 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安 排 34.14 亿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 安排34.01亿元。


四、债务余额情况 预计 2023 年省转贷新增地方政府债券 51.92 亿元,预计 2023 年到期政府债券中需 安排还本26.88亿元。


完成2023年度财政预算的主要措施 


一、促进收入增长,保障经济健康运行 继续严格执行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大力 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促进制 造业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围绕人代 会确定的预算收入目标,扎实做好收入形势 研判分析和跟踪预测,提出针对性增收措 施。建立健全“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科学合 理”的收入组织工作机制,坚持“财税”联动, 强化协同共治,提升综合治理能力,进一步 加强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应用,发挥涉税数据 指引性、导向性作用,跟踪分析重点行业、重 点税源和重大项目推进情况,依法征收、应 收尽收,努力推动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提高 非税收入征管水平,进一步盘活国有资源资 产,做到“抓大不放小”,确保非税收入及时 足额入库。在做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组织 工作的同时,密切关注土地市场形势,做好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组织工作。建立土地 出让收入常态化分析机制,督促土地出让计 划刚性执行,提升前瞻性和统筹力度。


二、提高民生保障,完善财政投入机制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控“三公” 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 行”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兜牢“三保” 底线,持续保障民生实事。强化就业优先政 策,支持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措施。促进 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 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 保险基金预算制度,不断提高居民养老、医 疗等保障水平。加大低保、残疾人等特殊群 体社会救助力度,提高兜底保障能力。实施 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经费结构,加大财 政对教育惠民政策的保障,建设高质量教育 体系,建成投用毗陵路小学、敔山湾第二幼 儿园等。推进健康江阴建设,支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医 疗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能力,推进中医院异地新建、妇幼保健院改 建等项目。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江阴靖 江长江隧道、锡澄S1线等工程建设。加快推 进滨江路(城区段)、锡澄路、长山大道、大桥 南路等市域快速路网建设。促进公共文化 发展,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增加优质文 化资源供给。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进一步加 大投入力度,合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聚焦产业强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全面落实市委推进高质量发展部署,深 入推进产业强市战略,加力提效落实积极的 财政政策,聚力支持现代产业做大做强、传 统产业转型升级。坚决落实相关减税降费 政策,优化财政扶持资金投向,鼓励企业科 技创新、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大力支持现代 服务业提速发展,培育消费型经济。扎实推 进“放管服”各项工作,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 际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企业,释放市场主 体活力。优化人才引育工作,全力支持人才 专项政策,创造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发展空 间。积极支持开展高等院校与地方的合作, 发挥著名高校学科、平台、人才等资源优势, 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深化政银合作,引 导更多的金融资本流向中小企业等实体经 济,增加贷款规模,降低融资成本,更好地助 力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


 四、深化财政改革,完善现代财政体系 以新一轮市与镇街园区财政管理体制调 整为契机,紧紧围绕“南征北战、东西互搏”重 大战略,进一步完善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 域均衡的县乡两级财政体制。持续推进财政 预算管理一体化工作,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 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完善项目库全生命周 期和滚动管理机制。严格执行预算法、预算 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积极落实市人大常 委会审议意见及审计整改要求,切实做到依 法行政、依法理财。加强四本预算统筹,将国 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编制管 理,推进收支实行“一个盘子”管理。推进全 市镇街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实现镇街国有资 产总量全面见底、产权规范交易、收益清晰可 查、全程闭环监管和资产保值增值。


 五、夯实基础工作,推进国资管理改革 深化国资国企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经 营机制,持续推进子企业“揭榜挂帅”,落实 董事会经理层选聘权,建立和实施市场化用 工制度,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按业绩 贡献决定薪酬的分配机制。持续完善市属 企业法人结构治理体系,依法落实党委会、 董事会和经理层各项职权。加快推进混合 所有制改革,积极探索产权转让、增效扩投、 投资并购等多种混改路径,以设立产业基 金、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投资入股本地拟上 市企业,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参与重特大项 目的能力。全面加强国资监管,紧扣“国资 监管人、国企出资人、党建负责人”三项职 责,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体系。

条精选留言
请先后发表评论(^ ω ^)
登录后保存您的
关注和喜好
热门视频